戒定慧,要心地无乱自性定,不增不减菩萨身。要住心观境,心定得下来,就住在你的心里了,才看得到自己安静不安静。所以人家经常对发脾气的人说:“安静,安静,安静。你坐下来,坐下来。”住了。“你定下来,心定下来,不要急,不要急。”是不是住心了?坐下来之后慢慢想一想:没那么严重吧?没那么可怕吧?安静了吧?叫住心观境,看到自己的心境,看到外面的环境,静下来才能解决问题。所以看住你们的心,要清净。
不要把自己的私心放在心中去跟别人说法。很多人去帮助别人都有目的的,为了讨好别人,或者有什么利益可以得到,或者因为有钱有名有利。有些人去帮助别人,是因为人家对他有利益。所以帮助别人,如果对你没利益的人,你肯帮助吗?弘法千万不要男的去帮助女的,女的去帮助男的,因为你对异性有好感的话,会大打折扣的,会损功累德的。当然了,我有一个条件:如果头发花白、六七十岁的老妈妈,应该好一点,越老越难看,度人越没问题;觉得自己还有几分姿色的话,不要去度男孩子,真的,度到后来没功德的。
不能离体说法。离体是什么?不能离开自性来说法。因为如果你离开了佛性和本性来说法,你就著相了。著相是什么?没有秉公,没有实事求是,没有把人家看成菩萨,只是看成他有钱,只是看见他长得好看,愿意度他,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。那人家不是你的孩子,人家的孩子受伤,你不痛啊?就是这样。
我们做人自性不能迷,自己的本性不能迷惑的。迷惑的人,自性迷惑,这个人就会贪瞋痴慢疑什么都来了。贪,一个人贪起来魂都不见了。瞋,恨起来越想越恨,越恨越要想,越恨越要想,越想越恨,恨恨想想,这个人一辈子就是活在恨当中。痴,做错事情还要去弥补,还要去解释,这就叫愚痴。很多人傻得不得了,就喜欢解释,不停地解释,解释就是一个已经臭的东西,还要把它扒开去介绍,说这个不臭的。你已经做错事情,为什么还要解释?做错事情赶快要越过障碍。有的人傻不傻?一见做错事情,不停地去讲、去解释。人家跟他说“你为什么拿他东西?”你讲一句“对不起,我真的没有感觉,我不知道。”“你知道吗?这是偷啊。”“哎呀,对不起,我真的以后当心了。”那这件事情就过了。“我偷过吗?你去查查我过去偷过没有?你以为我会偷吗?”弄得全工厂全知道他偷这样东西,然后人家就讲了,有的人说他是偷,有的人说他没偷,有的人就说他是有意的,有的人说他无意的。你讲得清楚吗?去解释,有什么好解释的?
要不离自性地去弘法,要懂得自性不能迷。一切佛法,其实都是从自性开始应运而生的。你们没感觉,你们会学佛吗?自性,自己本性里有佛法,你一磕头一学就好了,所以应运而生。
心地无非自性戒,就是如果你的心里没有是非,你的本性实际上就在守戒。所以菩萨叫我们连“是”都不要。比方说,这件事情是这样的,因为你有一个“是”,就会找“非”。比方说老妈妈在这里做饭,你看见她的手拿到菜里去了,你如果心里没有“是”——这老妈妈是对的还是错的,那你就没有是非。那么你心里说“她这错了嘛”,就是“非”。“她手弄到锅里去,可能是拿什么东西出来吧?这是‘是’的。”“不对啊,她这个手为什么直接进去啊?”是非到了你的身体上,到了你的脑子里,你就搞不清楚,开始糊涂了。如果你跑过去直接看一看,一看老妈妈戴着手套,马上又不讲话了吧?因为眼睛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东西。所以菩萨叫我们连“是”都不要,就没有“非”了。所以心地无非自性戒,你的本性就守戒了。不要去管啊。
心中无是非,就是无痴心,无罣碍。愚痴,傻得不得了的人叫愚痴;罣碍,一辈子放不下,把小时候那些事情全记在心中,把1953年、1962年、1978年……哪一年里曾经受过的痛苦,或者被兄弟姐妹、被人家嫉妒、被人家挤全部记住,你这个人怎么活?只有忘记过去才能接受未来,所以师父叫你们心中无是非,无痴心,无罣碍。不会罣碍,那么这就称作为智慧。做人,一定要懂得心中无罣碍,不要去记这些事情,没有什么好记的。心地无乱,汝心不乱,心就到底了——本性。心地无乱,汝心不乱,心不会乱的,那么这叫自性定。一个人如果坐在那里如如不动,不发脾气,一直微笑,这个人自性定;这个人动不动不开心,“边上这个人怎么搞的,有点味道”“哎哟,这个人烦了”……你说这种人没有?坐没坐相,站没站相。坐嘛坐不住,定嘛定不住,嘴巴叽哩哇啦要想讲,讲又讲不出来,这种人就是心定不下来。
佛法讲以佛立人,就是以佛的榜样来做人,这个很重要。以佛立人,学悟道。做人不要太自以为是,很多人经常把自己看得太高、看得太低,看的未来,看的什么,全部都是因为他看不到真相。看不到真相是什么意思?比方说今天再好看,你看到真相,就是你以后也会跟白发老妈妈一模一样;你今天再有钱,可能以后也会没钱;你今天身体再好,你像老妈妈、老伯伯身体不好,走不动了,你哪一天也会走不动。这种人叫看到真相。你今天看不起这个老妈妈,看不起这个老伯伯,“你看走路走得这么慢”,在后面跟着难受,我告诉你,你终有一天被人家一推就推倒了。这种就是看不到真相的人。师父教你们,菩萨教你们,什么事情要看到真相,你觉得老妈妈很碍你事或者老伯伯碍你事的时候,实际上你想想,终有一天你可能还不如他们呢。很多老伯伯活了这么大,很多老妈妈活到七八十岁了,对不对?
自己的知见,是什么?你自己到底知道多少,见到多少?你如果认为自己有知见,你就是无明;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没有知见,就“去无明”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觉得自己很懂了,你这个人还有很多不懂,是无明;如果你今天觉得自己很不懂,跟谁都好好地学,“三人之中必有我师,十步之内必有芳草”,用这种心在学习佛法、在做人,你一定会成功的。有几个人骄傲得不得了,以为什么都懂。山外有山,天外有天,好好放下自己的身段,好好学。开悟即涅槃,一个人想明白,开悟了,就涅槃了。涅槃并不是说死了,涅槃是永生,涅槃就是永久地开悟,不会死的。人不会死的,永久地开悟,他的精神不死。那么怎么样来“开悟即涅槃”?就是永远要知道,自己知见无——我还不懂,还没有懂得这些,还不了解,那么知见无,开悟即涅槃,开悟才能变成涅槃。
要随机度化众生。随机度化众生是什么?有机会了就去帮助别人,有机会了就爱护众生,就是这样。众生在学佛中悟性不断,其实他们悟性都有的,有时候跟他们一讲、一点拨,他们就能开悟。梦醒,就是能够开悟,醒悟。其实有些人都修得不错,但是你要帮他一点,他可能就想通了。所以很多人在哭、在难受的时候,你有时候一点拨,他就明白了,他不笨的,他们都有智慧的。所以对家里的孩子的教育,都要教育成不贪不争,每个不要贪和争。我们经常说上游,上就是往上走,游就是游走于世界,游僧就是这样,到处去弘法,就是到处去游走,高境界的游走就叫上游。现在很多话都是过去佛经里有的,有一句话叫力争上游,其实是佛经里来的。有时候连自己为了今后将来想怎么样怎么样,你都不要去想,那么这个就是在空性当中自然地上游。